番外之华胥介绍篇(2 / 2)
2、出土文物中不同伏羲女娲形象的文化意蕴
不同的形象就是不同文化的表达。在谈到伏羲女娲的形象时,《鲁灵光殿赋》中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画中伏羲女娲的图像很繁杂,其文化意蕴也就各异:其一,伏羲女娲手中不同的工具代表了各异的传说和伦理观念。伏羲女娲手执草扇,是文献中所谓其因兄妹结婚而“结草为扇,以障其面”遮羞的情景;也是在描绘始祖神初始创世的状态。神话传说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吸收新的思想、观念;并会出现一个母题的孪生神话,如由伏羲女娲而衍生的盘古传说,却符合社会的需要。从女娲创造人类开始,到伏羲神话的出现和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结草为扇,以障其面”的说法,以及《风俗通》所说女娲成为“女媒,因置婚姻”等,已经脱离了原始氏族的状态,显然渗入了封建伦理观念和思想。《周髀算经》上卷记载:“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昔者包牺(伏羲)立周天历度——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献就断然否认它的真实性。因为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有些晚出文献中记载的却是古代发生的故事或传说,所以要慎重考虑晚出文献的记载。
三、伏羲女娲的传说反映了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变化
在女娲传说的创世故事中,主旨为了强调是伟大而神圣的女性(或指始祖、母亲),拯救了世界、创造万物,其原始性显而易见;伏羲传说中的其作化的发展,难免会在原始的基础上陆续增加一些新时代的文化;这种情况在南方少数民族的创世史诗中都可以得到证实。
1、图腾的产生
有些图腾是人类最初的精神寄托。初民在起初认识自己及周围的事物时,首先会提出“是什么”的问题,之后才逐渐明确“从何而来”。新石器时代以前,人类的思维主要还处在“是什么”的阶段。[9]万物有灵思想,是初民中最常见的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发的幻想,二是出于宗教的需要。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期,图腾就成为氏族的精神支柱。古代社会的图腾很多,初民会把人、动、植物和自然物作为自己的始祖或神灵崇拜(即图腾)。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语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献记载中。《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战争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事情,而祭祀被排在首位,说明它高于一切。这是伏羲女娲被作为祖神并进行祭祀的原因之一。反映在墓葬中。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墓葬中,死者旁边随葬一些生前用过的生产工具、食物或装饰品等,都是灵魂不灭和对祖先崇拜的表现;以及辽宁牛河梁出土的“女神庙”,说明初民对生与死都有相当的想象力和安排,宗教意识极为鲜明。
——节选自百度百科《伏羲女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