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宣战,贵霜VS大汉(2 / 2)
贵霜帝国是由大月氏人五大翕侯之一的贵霜翕侯部建立的。
而月氏人原本游牧于河西走廊的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也是匈奴人的强敌之一。
西汉之时,张骞曾经出使大月氏,想要联络他们一起进攻匈奴。
后来大月氏与乌孙结下仇怨,害死了乌孙的国王,乌孙国王的子孙借助匈奴的力量打败了大月氏。
大月氏举族西迁,一直搬迁至中亚的阿姆河流域,逐渐强大起来。
先是征服了大夏,也叫巴克特里亚,都是希腊人的后裔。
然后逐渐征服了花剌子模,康居,大宛,呼罗珊,统治了整个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
它分为五大部族,也称为五大翕侯。
东汉年间,贵霜翕侯崛起,统一了五大部族,建立了贵霜帝国,又南下攻占了喀布尔河流域和克什米尔地区。
以后几代国王都积极开疆拓土,向西向南扩张。
其鼎盛时期的帝国版图东起巴特那,西达赫拉特,南至纳巴达河,北至咸海,都城设在了白沙瓦,也叫富楼沙。
时至今日,贵霜帝国的统治日渐衰败,康居、大宛都脱离了它的控制,花剌子模、呼罗珊、西部总督区也都是若即若离。
不过即使如此,贵霜帝国的人口仍然超过了七百万人,帝国军队数十万之众。
而且贵霜帝国融合了古希腊文化,东方文化、古印度文化,科技还是比较发达的,金属制造业也比较先进,武器制造技术十分成熟。
帝国军队以骑兵为主,兼有古希腊的步兵和古印度的步兵两种风格。
大汉与它交战,最不利的因素就是距离遥远,大军调动和物资补给都比较困难。
虽然有康居为盟友,大宛和西域的乌苏等国也可以提供部分兵力和物资以及粮食,不过主要还是靠大汉政府自己来解决。
不出意料的,在长安的朝堂之上关于中亚的战事问题,又是争论不休。
反对者大有人在,基本上是文官反战,武将主战。
反对者的理由自然还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财政紧张,补给困难这些老生常谈。
可是这一次是贵霜帝国主动宣战,不算中央军擅起战端,人家要打上门来了,中央军总不能当缩头乌龟吧!
再说了,荆州之战刚刚结束,国内暂时天下太平,曹操和孙权此次可是大伤元气。
巩固他们新到手的荆州地盘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有能力发动内战?
冀州、青州收复之后,黄河流域基本上都归于一统,太平无事,百姓安定,生产、生活都恢复了正常秩序。
而且长安朝廷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大修公路,兴修水利设施,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屯田政策推广开来,农业发展迅速。
整个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内是风调雨顺,连连丰收,贸易繁荣,商旅往来如织。
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提高,用沮授的话来说,就是可以支持吕布大干一架了。
&n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i>
bsp;所以吕布才不会理睬那些呱噪的反对声音,一门心思的加紧备战。
他视察了关中地区的工业基地,为了加紧生产急需的武器装备,中央军军工部下属的三大军工基地,关中工业区,并州晋阳工业区,青州即墨工业区,全部开足了马力加班生产。
每天往长安运送装备和物资的马车和运输船是不绝于路。
新型头盔需要换装,最起码所有参战部队都要优先换装一遍。
炮兵营的迫击炮也要换装,迫击炮弹和手榴弹要增加弹药储备基数。
前装滑膛燧发枪已经定型,开始批量生产,不过受制于负责的工艺和简陋的生产手段,产能有限,仅仅换装了特战师的一个旅。
这个旅就是现在参与过试用的那个旅,就是文聘的特战一旅,哦,文聘升旅长,霍峻也升师长了。
这个旅取消了长矛手和弓弩手,只保留了重装步兵,长矛手和弓弩手全部改行成为了火枪手。
原先的神射手一律装备了专门给他们准备的前装线膛枪,成为了吕布梦寐以求的狙击手。
普通的滑膛枪射程只有一百到一百二十丈,可是线膛枪的射程却高达四百丈,比迫击炮还远呢,可惜没有瞄准镜。
吕布签署军令,由法正担任此次对贵霜帝国战争的中央军方面的最高统帅,全权指挥所有参战部队。
除了原先驻扎在康居的第六师,驻扎在大宛的骑兵三师和驻扎在乌孙的骑兵七师之外,长安将会派出大量援军。
太史慈的第九师,曹性的骑兵五师,霍峻的骑兵六师将会在战争结束之后轮替原先在中亚和西域的三个师,不过首先要一起参战。
还有其他的多支部队也将前往中亚参战,每个参战师都配备了炮兵营和手榴弹。
这么巨大的需求数量,所有的军工厂都在开足马力生产。
因为现在很多工厂还应该叫做手工作坊,都处于手工制造阶段,所以他们需要大量的人手。</div>
<div id="footlink"><a href="上一页</a><a href="返回目录</a><a href="下一页</a></div>
<div id="adbottom"><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script></div>
</body>
</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