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5章 中华门前的伏击行动【十一】(2 / 2)

加入书签

他紧了紧眉头,忽然眼睛一亮,转身说了一声:“小斌!你先提汽油罐下去等我。”

然后,他跑去城楼那一边。

-

“报告!田中中队在护城河民房区遭遇伏击。”

秋野大尉看到远方两三公里处战斗激烈,他不断地催促着军队的时候,前方哨兵跑来报告。

“纳尼?”

秋野大尉顿时大吃一惊,虽然他看到爆炸的火光,也听到枪炮响,大约猜出田中中队正与支那军战斗。但他却万万没想到情况会这么严重,支那军竟然会伏击大帝国军队的。

如果田中中队被敌人消灭,那自己这支中队赶到的话,只能孤军奋战,也是不能攻陷城墙。那样的话,回去等待他们的是军事处罚。

所以,他和田中大尉两个人的命运是绑在一起的。

“命令!全速前进。”

念头一闪而过,秋野大尉一咬牙,马上拔出战刀,自己冲在最前面。

因为有中队长亲自带头冲锋,所以那些鬼子都提起精神,呐喊着奋勇争前。

秋野大尉一赶到民房区前,他迅速判断出这里的战斗情况,看到田中中队被两边以民房区为阵地的国军,围在中间那条大道打。虽然田中中队顽强抵挡,但阵型已有散乱的迹象。

秋野大尉立刻命令掷弹筒小队向两边民房的国军重火力开炮,而其他小队则要迅速通过大道朝护城河那边攻过去。

“秋野大队来了……”

在拼命抵抗的田中中队的士兵们一看到来了援军,顿时纷纷大叫,一扫之前的颓靡,振作精神。

田中大尉一看到秋野大尉亲自带着冲锋,很是高兴。

他们两人见面后,也不用多说什么,因为相处了时间长,所以彼此知道现在情况危急,就一起指挥军队,要快速通过民房区中间的通道,攻击中华门的城墙。

王忠和周营长看到鬼子的第二支中队也赶过来,而且还使用了掷弹筒,马上指挥大家在收缩防线之余,不断更换射击点。

虽然国军们构筑了沙袋为掩体的防御工事,是可以阻挡子弹的,但是对掷弹筒,他们却没有办法了。

因此,那些国军机枪手被鬼子掷弹手盯着,不断遭受榴弹的轰炸。

伤亡了十几个国军枪枪手后,其他人不得不更换地方,然后不断地作出还击。

杀啊!杀鬼子!……

杀及及!天皇万岁!……

国军们的呐喊声,鬼子们的嘶叫声,交织混杂一起。

呯呯呯……

哒哒哒……

轰隆!轰隆!……

子弹乱飞,枪炮声不断,团团的硝烟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i>

腾起。

不时有国军中弹牺牲,鬼子也不断倒下一个又一个,双方各有伤亡。

鬼子不能攻陷两边民房区的阵地,国军们也不敢冲出去消灭那些鬼子。

但因为有了秋野中队的加入,所以鬼子这边的战斗力一下子增加了一倍,而压力则是渐渐向国军们这边倾斜了。

-

此时,262团的副营长陈建刚,正带着国军们在起守城。

他也看着远处的战斗,不过他知道自己这次的任务是什么,所以只能忍住,而且还不时叮嘱周围的国军要时刻密切注意鬼子的动静。

他看到赵子龙跑过来,心中奇怪,但也迎了上去:“赵兄弟!你不是和营座他们杀鬼子吗?怎么跑回来了?”

“说来话长。副营座!如果鬼子冲来这边,你们能不能守住?”赵子龙也不费话,马上进入主题。

因为赵子龙和陈建刚曾一起去军火库提取过弹药,相处了一段时间,所以彼此间都算是熟悉了。

“为什么?”陈建刚一听,脸色一变,急忙问道。

“你看,前方的战斗,那些鬼子虽然中了埋伏,但他们仍在拼命还击。如果王大哥他们想消灭鬼子的话,会付出极大代价的。”

“我们这次伏击就是想消灭鬼子啊。牺牲总是要有的。”陈建刚有些疑惑地看过来。

“我的想法就是以极少的代价来消灭敌人。”

“那你有什么办法?”

“鬼子这次主要目的就想偷袭城墙,攻陷中华门的,但他们要攻破进来就非常困难,而我们守城相对容易一些。”

赵子龙顿了顿,继续说道:“所以,我想发火光信号给王大哥,叫他们放鬼子冲进来。那样的话,一个就可以减少守民房区兄弟们的压力。另一个就可以让鬼子冲进来后,我们就形成三面包围,绞杀那些鬼子。”

“你从这里看,是不是呈一个倒三角的阵型?”赵子龙说着,用手对着护城河对岸的民房区右边指了一下,又指向左边一下。&lt;/div&gt;

&lt;div id=&quot;footlink&quot;&gt;&lt;a href=&quot;上一页&lt;/a&gt;&lt;a href=&quot;返回目录&lt;/a&gt;&lt;a href=&quot;下一页&lt;/a&gt;&lt;/div&gt;

&lt;div id=&quot;adbottom&quot;&gt;&lt;script type=&quot;text/javascript&quot; src=&quot;&quot;&gt;&lt;/script&gt;&lt;/div&gt;

&lt;/body&gt;

&lt;/html&g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