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为什么要当兵(2 / 2)
在这个文盲遍地跑的时代里,读过小学便看称得上是“高材生”,由此可见,读书人的稀缺性。
有文化的人当兵,固然能够起到提升战斗力的好处,可是,当前这个乱世里,士兵的缺口太大,外战用兵、内战用兵、保境安民,亦是需要大量的部队,军官们都不是傻子,怎么会让读书识字的文化人,轻易地上战场杀敌呢。
死一个少一个,死了之后的缺口难以补进去。
重用都还来不及呢,那里能轻易的派到战场上去送死。所以说,学生们从军入伍,更多的都将是调往后方岗位,亦或者是当成预备军官来培养。
如此一来,大大得降低了士兵文化的普及率,培养了更多“纸上谈兵”的“秀才军官”,战略分析滔滔不绝,战术指挥一无是处,这种军官太多太多,甚至,许晨风的同学中,也不乏如此同学,没有经历过真正血肉横飞的战场厮杀,如何堪称的上是军官之名呢?
显然,稀缺的学生们肯定是无法组成抗日救国部队的主力军。说到底,还是要依靠“文盲”组成的大头兵部队在战场上拼命厮杀,唯有依靠他们搏命,才能换来真正的胜利。
二者,来自于老百姓中的普通人,他们是小人物,可他们这群小人物才是构成部队的真正主力,打仗拼命,靠的是他们的付出和流血,而真正的英雄,均是来自于小人物之中。
他们是主力,为什么是主力呢?后方二线的长官部发出去的进攻和防守的命令,均是需要他们这群人去冲锋陷阵,迎接子弹问候,倒下的也是他们这群人,当第一批人死完之后,便会竖起大旗,再招募一批,重复着同样的命令,去机械的执行同样的动作……
周而复始的重复着,他们的诉求,无人关注,他们的心酸,无人去询问,所有人在意的,都只是战役最终的结局。
打赢了,所有人高呼长官的英明神武,将之捧之为一代名将。
打败了,挥一挥衣袖,说一句胜败兵家常事,待从头,卷土重来未可知。
可是,有谁真正的在意过底层士兵们的心声呢?
有谁会去刻意的关注过,他们的想法是几何呢?他们为何要当兵呢?
除去了被强征入伍,被迫当兵的壮丁之外,许晨风询问过不少的新兵,你们为什么要加入这支队伍,你们来的目的是什么?
新兵们用纯净的眼神看着这个和善年轻的军官,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回答他的问题:当兵吃粮,当了兵,就能吃到官家饭,以后,就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这个问题的回答答案让许晨风无语,也很受伤。
他并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回答,问过一百个人,九十个人都是这个答案,九个人则是回答,为了报仇,因为鬼子(土匪)杀了他们的家人,所以要报仇,还有一个人,他不知道为何而当兵,看着人家当兵了,于是也加入了进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