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六十七章 危急危急!(五)(2 / 2)

加入书签

甚至,类似于绥远抗战这种局部战争都不想其出现,能避免冲突就尽量的避免,最后保持现状不变。

许晨风所得出来的这些结论,没有内部人员的泄密,全是靠他根据当前军事动态所判断出来的个人猜测,事实证明,他的猜测都是正确的……

倘若军政部真的已经做好了全面迎战日军准备的话,应当在7月8号战争刚刚开始之时,就已经做出反应了,然而,除了几道坚守到底的命令之外,军政部再无其他实质性的表态,全靠他们这伙人在此死撑。

日军进攻北平,其意义已是在阐明这是全面性的侵华战争,处处燃烧战火,处处遍地狼烟,已成既定事实。

理论上来讲,军政部应当第一时间向其宣战,同时不惜一切代价与各地跟日军开战,动用所有的军队,调动所有的资源,力求保国安民!

可是,设想中的这一切,都不曾在现实中上演,故而,许晨风隐隐的开始担心了起来,这万一又成了一场局部战役,那该怎么办呢?

许晨风的担心,不是不无道理,说实在的,直到七七事变正式爆发,军政部仍然对事态进展抱有侥幸心理,提出“不屈服、不扩大”的指导策略,让二十九军就地抵抗日军的侵略行为,死守北平,同时寄希望于英美等列国介入调解干涉,希望他们能够尽快的出面调停,制止这场即将波及到全中国的战火,这种侥幸心理的态度,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严重的影响到了军事部署。

然而,作为地方性军阀的宋哲元长官,对于军政部的态度,也是持有一种提防的心理,毕竟,曾经几度与军政部分道扬镳,关系貌似神离,这是作为地方性质军阀们的通病,他们认为,并非军政部的嫡系部队,担心军政部“借刀杀人”,同时又因为对日军的侵略预判不足,在军事上,缺乏了相应的装备工作,导致战争稍稍开始,便将主动权交于日军之手。

宋哲元长官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发表谈话,将卢沟桥事变定位局部战争,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化解兵戈危机。

随着日军变本加厉的刁难和一系列无法接受的提案,才让军政部和宋哲元清醒的意识到,这真的不是一场因为偶然事件而引起的局部战争,这是一场蓄谋已久,意图亡我中华的全面侵华之战!

无法谈判,无法妥协,那就唯有抗战到底了!

日军持续的向平津地区增兵,关东军的两个混成旅,驻朝鲜军的一个师,甚至本土的三个步兵师以及一个航空团都被调往平津地区,由此可见,日军侵略之野心到底有多大了!

这不是单纯的武装冲突,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灭种,正如国人所言的那样,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到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