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四十七章 有病,病在思想里(2 / 2)

加入书签

“清霜,你知道吗,鲁迅先生以前是个医生。”目光落在眼前的红糖水上,似乎能够从深红色的红糖水面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莫清霜点点头。“这个,我曾经听说过,好像是在日本学医,对吧?”

她虽然没有上过学,识字也不多,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大名,还是听说过的。

“那你知道,周先生为何弃医从文,改用诸多笔名来书写文章,再不从医救人的原因吗?”

莫清霜摇头,她要是知道这么多的话,早就是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了,作为一个行军打仗的军人,哪里知道这么多的文化人故事呢,这些趣事杂文与她生活中的关联不大,满门心思都投入在东北抗日战争之中,哪里还有闲心去研究这些事情。

“从前,这位周先生学医的时候,是想挽救国人的身体,强健体魄,才能摆脱东亚病夫的名号,才能让国人崛起振兴,后来,周先生认识到,中国人的颓废麻木,已经是汤药和手术无法拯救的地步,身体上的病痛可以通过医术来解决,但是发自灵魂深处的病痛和软弱、颓废,又该如何去搭救呢?”

尽管许晨风没有真正的见过鲁迅本人,但是,依然可以通过他的文字中,去听见鲁迅先生奋笔疾书时候,那种无奈憋屈的呐喊声……

为这个腐朽堕落的时代呐喊,为这个残酷压抑的社会呐喊,为这群麻木不仁的国人呐喊,嘶声怒吼,用震耳欲聋的声音去唤醒国人沉睡的血性和灵魂。

因为他的喊声,没少招致执政当局的迫害,即便是多次面临生命危险和被关押囚禁的胁迫,鲁迅都未曾放弃过用文字唤醒国人的执念。

如今,斯人已去,从此,这世间,少了一个斗士,再无鲁迅。

他指出了时代的病症,社会的顽疾,试图以文字来当药物,去解救在这个时代中沉沦,昏昏沉沉的人们。

但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似乎都没有将国人唤醒。

悲哀的是,在鲁迅先生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七七事变爆发,一个更加苦难的时代降临了……

“大部分的国人,真的有病,这种病叫做心存侥幸,将希望和重担寄托于少数人的身上,便以为如此一来,可以高枕无忧,可是,人人如此,少数人何在?谁来扛起抗日救国的这面大旗呢?”

看着征兵名册上,寥寥三十几个人的名字,许晨风满心悲哀。

整个太平镇,不下三四万人,可供参军入伍的适龄男丁,不下七八千人,然而,最终选择当兵的却只有不到三十几人……

当所有人都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时候,希望真的能够到来吗?

谁去将希望变成现实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