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一十三章 集结号(四)(2 / 2)

加入书签

每一个字都如同尖刀一般,深深的刺进了张自忠将军灵魂中最柔软的地方。

自己不是汉奸,更不是卖国贼,自己是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军人!一名铁骨铮铮的中国男儿!

怎么证明?用铁血的抗战精神和顽强的厮杀去证明!当张自忠下定决心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曾打算活着从这场漫长的抗日战争中走出来。

委员长时常对黄埔的军官们说这么一句话,不成功,便成仁!什么是成仁呢?这个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好多人的心中都难以理会这句话中的真正含义,更难以理解一个“仁”,究竟为何意。

张自忠会用行动来告诉全中国的军人们,什么叫舍生取义,什么叫舍身成仁。

凡是与张自忠交过手的日军军官都会由衷的感叹一声,这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一个难缠的对手,这更是一个值得敬畏的对手……

能够让日军致意如此评价的军官,中国的军官里头,可能只有一个张自忠,致以对手最崇高的敬意,那就是——击败他!

击败张自忠,消灭张自忠的三十三集团军!这是岗村宁次亲自制定的战术策略,务必要将这个第五战区的大麻烦从地图上抹掉!

日军针对三十三集团军,乃至右路集团军的阴谋,第五战区早有察觉。

第五战区针对日军态势调整部署:以第二十九集团军任大洪山游击作战,并侧击京钟、襄花两路日军;第二集团军在桐柏山游击作战,并向西南侧击襄花路日军;江防军除原任务外,应以有力部队渡河东进,向皂市、濂山方向进击,威胁日军后方,策应右集团作战。

右集团仍以一部固守襄河西岸,主力在襄河以东地区,与中央集团协同围歼由钟祥北上的日军;中央集团应于现阵地阻击、迟滞日军西进,不得已时应以确保襄、樊为目的,于枣阳以东逐次抵抗,尔后以一部在枣阳以北与右集团和大洪山游击军协同,攻击日军侧背,主力向唐河、白河以西转移;第2、第31集团军和第92军应于桐柏、泌阳以东地区围歼西进的日军,不得已时向唐河以西转移。

能否取得这场枣宜会战的胜利,关键在于各部队之间的配合,协作能不能达到预先的效果。

军队之间派系之别依然是困扰着各部队之间协作的最大困扰,能否放下个人私见,全心的协作抗日,才是化解这场危机的最好方式。

张自忠曾经对李长官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兵力足有三百余万人之多,是日军十倍有余,但是真正能打的不过十分之一罢了。

更多的部队不是在抗日,而是在扯后腿,扯自己人的后腿……

北洋时期留下的病根,至今都未曾拔除,遗祸无穷,甚至在如此国破家亡的时刻,依然有不在少数的军官心中,存在着内斗理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