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七十章 双核配制(二)(2 / 2)

加入书签

赵国君喝一口茶水,笑笑:“实不相瞒,在下曾经是复旦大学的学生,后来,毕业之后,在学校里教书,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同学们一起到政府请过愿,再然后就退出了学校,参加了革命工作,一直到现在,已经有快十多年的光景了。”

许晨风惊讶:“赵政委,原来是个教师,这可真没有想到,学校里教书的老师居然也会从军入伍,说实话,在晨风的心里头,最敬重的就是老师了。”

给许晨风开蒙的是老师,教导许晨风家国情怀的还是老师,因此,这句敬重老师的话,不是虚言。

“既然赵政委是教师,为何不在学校里继续教书呢,打仗从来都是职业军人的事情,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教导学生们去爱国去学习才对,跑到战场上来,万一有个闪失,终究是对国家资源的损失和消耗。”

许晨风历来认为,职业军人应该是由军校出身的军官好普通的老百姓组成的军队,作为学生,应该去学好各自的专业,等到将来,成为一名国家建设的人才,为国家复兴和建设出力出钱。如果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全都上了战场的话,那么国家的未来怎么办?匹夫和人才,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然而,赵国君且并不苟同许晨风的这种想法。“有句话说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连一介匹夫都有振兴和拯救国家的责任,更何况,如此国难当头,谈何安心读书,若是国家灭亡了,偌大的中国土地,将再无容得下一张课桌的地方,三尺讲台上,站着的将会是日本老师,教授的是日本历史。投笔从戎,正是我辈人必须去做的,也是应该去做的,无论是何种职业,无论是男女老少,只要是中国人,只要是身上流淌着炎黄之血,就不该有畏惧和怯战的心态,这是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当然了,也有一部分的人选择了投敌当汉奸,可这毕竟只是少部分而已,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

许晨风一直以为,如果中国人还有血性的话,这群人一定是学生和老师,他们这群人对国家的热爱最纯粹,果不其然,赵国军是许晨风从军这么多年以来,第一个见到的老师,他相信,在中国战场上,还有更多的老师脱下了长衫和西装,穿上了军装,放下了手中的粉笔和戒尺,拿起了步枪和手枪。

文人有文人的风骨,文人也有武夫的热血和勇气。

看似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但是真正指挥着部队打仗的,却还是文人……

调派一个老师来给许晨风当政委,也是旅长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身为黄埔生出身的旅长,自然清楚黄埔生的脾气秉性。

黄埔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之骄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之栋梁,他们的心气神高,眼界也高,除非是对等的名牌大学学生才有跟他们平起平坐的资格,一般的文化人,他们是肯定不会放在眼里的。

让一个高校出身,同时也是高校老师的政委去协同许晨风,从一定程度上来将,至少做到了“门当户对”。

许晨风也没有别的理由可以轻视资历不弱于他的战友,从而减少磨合中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如此高规格出身的赵国君,当一个团的政委,简直是屈了才了,他更合适的岗位,应该是在师部或者是总部里当参谋才对。

但是为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和安排,赵国君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任命。再者说了,整个八路军队伍里,一共才多少黄埔生,如果能够辅佐他带好队伍的话,也是对八路军事业发展的一大助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