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68章 赛跑(2 / 2)

加入书签

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干清宫正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

此道谕的意思是先皇将大清江山交付他的手,必须要长远打算。此前先皇因废太子之事殚精竭虑,现在他的诸子都还年幼,立储之事必须谨慎。现在他将储君人选秘密定在一张纸,藏在匣里,放在乾清宫正最高处顺治皇帝书写的“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以备不时之需,令各位都知晓此事。

谕宣读完毕也意味着这件事情没有了任何可以翻盘或是回旋的余地,众人听罢既震惊又无奈。毕竟秘密立储是一项关系江山社稷的重大变革,不管是对于反对派还是对于保皇派来说,都是太过新鲜的事务,一时半会儿还转不过来这个脑筋,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统一意见。众人本以为这件事情还要经过几番商议才会有结果,哪里料到才五天的时间乾坤已定,反对派们没有了挑事的机会,保皇派们也没有了表达不同意见的可能,群臣心多多少少都很不痛快。

皇当然是害怕夜长梦多毁了自己精心谋划的立储大计,但他又不得不走走过场以示对群臣的尊重,现在过场走完了,他必须抓紧时间、当机立断,不给任何人以半点可乘之机,骂他独断专行也好,骂他虚晃一枪也好,他都不能将自己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由于猜想到今天会有一场恶战,皇当然也不会打无准备之战,既然定下来是今天宣读之道谕,那么要好好地筹划一番。因此当谕刚刚宣读完毕,众人还来不及交头接耳之际,隆科多按照昨天晚与皇密议的内容,率先急急地奏请皇,以做表率。

“启禀万岁爷,臣闻谕,顿觉耳聪目明,圣虑极是周详,为国家大事发明旨,臣下但知天经地义者,岂有异议,惟当谨遵圣旨。”

确定由隆科多来演这场大戏,也是皇深思熟虑的结果。首先必须是高官,说话才有仅仅是,而高官非总理事务王大臣莫属。在总理事务大臣,怡亲王因为是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不适于担此重任,廉亲王是反对派,根本不可能与他一唱一和,马齐虽是元老级重臣,一言九鼎,然而毕竟不是他的心腹,立场也不够坚定,特别是在五天前还曾经大放厥词,狠狠地打了他的脸,他怎么可能启用马齐?因此今天这场重头戏只能由隆科多来唱主角。

在时间,皇也是千叮咛万嘱咐隆科多,一定要迅速发声,抢占主动权,切不可再任由群臣百家争贵鸣而使场面失控。

果然不出皇意料,有了他们事先未雨筹谋的严密部署,又有了隆科多这样的权臣率先定下了基调,此时整个大殿完全是鸦雀无声,能够拿得出来的反驳观点五天之前说尽了,今天根本没有什么新言论,一切都在皇的牢牢掌控之。此外隆科多是什么角色?既是皇的心腹,更是皇的传声筒,不用猜知道,今日隆科多的所言所行绝对不是自己溜须拍马,而是皇授意的结果。因此一待这位总理大臣语毕,诸王大臣九卿全都不得不审时度势一番,谕下发,意味着秘密立储已成定局,皇又假借隆科多之手变相地恩威并施一番,占尽了天时、地利。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先皇是以仁慈著称,群臣才敢存了为各自利益团体举荐储君的野心,而眼前的这位皇已经让众人充分信教了他的铁腕手段,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哪一个还想当那出头鸟遭枪打?还不赶快识实务地免冠叩首!

望着呼啦啦、乌压压伏地一片叩首的群臣,皇知道,秘密立储之事应该是有惊无险地顺利确立下来,至此,皇的心总算是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