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四十章 吞金兽出现(2 / 2)

加入书签

这样的项目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是难题。

他们进入委员会后的第一个建议是,将已经划分为130个工厂的项目关节点,重新划分缩减为63个工厂节点,经过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这是项目的最优组织结构,增加了产业链的紧密程度,压缩了开支,人力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

第二个建议是,所有的项目参者,必须参与西部大学教学,对目前西部大学的学科划分进一步的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关联。

第三个建议是,组建新型的项目科研实验中心,突出研发,缩小生产所占的比例。

这三点建议一提出来后,蔡国就知道自己装的这个B已经值钱了!光是第一项,就直接或者间接的节约上亿的美元和很多应该付出的股份!这随着时间的推移讲不可估量。

接下来,组委会提出了学者入股产业的最终版本,把现有的和计划中的参与者分成了63个集合,基础研究人员和材料、软件人员反而成为了组队因素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大大的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上一个版本的预案是130家工厂,大家都选择了生产型的人员作为支柱,也就是,自己以前熟悉什么就去跟委员会谈什么节点的工厂,对于研发和基础根本不管,反正尼玛先赚钱再说。这也是蔡国不希望出现的结局。

现在的是压缩到了63个节点企业,家家相互关联,专利和创新成为了纽带,四位仙人板板把中间的合作系数增加到了最大,因此,基础型的研究和软件开发就成为必须要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原来没有人结合组队的那部分人成了香饽饽,后来发展到都跑到姬采珊哪里要人,哭着喊着马上招人。

目前的合伙人性质的方式,召集人才更加的便利,大家都知道蔡国的这一招有多歹毒,但是,有本事的人就最喜欢这种!

原来倪家民根本谈不下来的人才,包括了许多的白人科学家,都主动的要求参与进来。

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吴鹏带着钱到了理想庄园后,独立的组建了项目独立的财务机构,跟组委会商定了后期的管理模式以及支付原则,蔡国的活就更加的轻松了。

至此,半导体以及周边产业链项目算是组建完毕,大部分20号的飞机回国,依附于西部大学展开项目。

张国强、倪家民带着设备采购人员将前往欧洲,预计是20天的时间,把项目所需设备意义落实。

并且还有一个难题就是,99年的中国还是“瓦森纳协定”限制的主要国家,很多的技术和设备是不能够向中国出口的,倪家民、张国强的队伍就是去“山寨”的。

以委员会现在手里的技术结构,欧洲的许多东西根本算不上很高级,但是,生产设备就不一样了,里面包含了许多的工艺和节点技术。

张国强、倪家民他们的目的是尽量的以多种身份去摸清楚各种关键指标,能够买的就买成品,不能够买到成品的就买技术,都不能够买的就直接山寨和走私!

当然,这个过程会很长,也不可能一次性的解决项目的所有尖端技术设备,所以,这一次还有倪家民帮助组建欧洲办事处的概念。

......

蔡国清楚,自己干了一件本应该是国家行为的事情,MMP,重生一回,总是需要做点什么的,这件事情一开动,估计自己好几年都需要辛苦赚钱来养活这条吞金兽。

以后的工作就是给项目提供钱,更多的钱!

这条巨大无比的吞金兽如果不在三年内有成效,很可能连蔡国都会被拖垮!

这不是自己找绳子在脖子上套,准备上吊吗?MM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