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0章 这些送人的东西只等他去拿(2 / 2)

加入书签

“ ‘百庙河’ 的河名是不是他们当时取的呢?”林青不无刨根问底问。

“可能性不大。”那位地志专家道:“从记载中看到,两姓人相遇时间到现在有三百多年了,三百多年前这条河两岸是否居住有人还很难说。我们假设居住有人那人户也是极少极少,因为两姓人当时圈地划分山场没有遇到阻挡的记载,只有两姓人在后来圈地占领山场过程中发生争战格斗的记述。试想如果有人,或还不少,怎么可能不发生土着人与后来人、或是先居人与后来人为争夺生存条件发生争斗的记述呢?那么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断,两姓相遇前这条河上没有人或者人很少。即然没人或人很少,那么多的庙又是咋出现的呢?到目前我们在这条河两岸已经发现的大大小小庵和庙已有70多座。据本县几种版本志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两姓人家每遇到一个节点,如有人丁中了秀才或举人,或被皇宫点了贡生,那一姓掌门人就要招集本族捐钱粮在河岸不远自己的地土上建一座庙,感恩上天的荫庇,某一年逢到风调雨顺遇到五谷丰收也会修庙。那时河两岸人丁已稠,百庙河上有了祠堂,祠堂族长号令各户人家出捐共同建庙,以求次年再降甘露保丰年。这儿要说明的是,据记载,百庙河上的族长制有别于当时其它地方,他们采用的是林白两姓相替,一年一换的任期制。每年在农历三月三被换任的那一姓,就会选出本族德高望重的一位男姓长老接替对方族长位置,目的就是两姓互为制约,就为这制约,两姓曾发生过血拚,这儿就不谈了。青山县志里记载,有一年白姓人家添了十口男丁,白姓族就在百庙河与支流北上河汇合处的白家大坡坡脚上,修了一座很具规模的庙,庙名叫‘丁庙’ ,‘文革’ 前这庙还在,后来被红卫兵破四旧给扒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三岔口建水库,扒掉的丁庙址又被水淹,七六年水库冲毁水泄去,丁庙庙址才又现了出来。”专家说到这儿扭着颈项寻找着什么,现在踏勘队已来到北上河口,他突然手指左前方一古柏旁,被杂丛刺藤虚掩的一片堆积的瓦砾,道:“看,那儿就是丁庙。”众人目光齐投到瓦砾那儿,专家拨开刺藤走进瓦砾废墟,并在瓦砾中翻找到一块条状青石板材,专家手拣一片瓦砾刮掉板材上的一些泥屑,上面现出了镌镂的“丁庙” 两个浑厚魏碑字,字迹有脸盆口大,专家对围来的众人说:“我刚才说的是确定无疑了。”

踏勘队走出丁庙废墟继续行程,专家继续着他前面的话:“后来遇到较大的天灾人祸两姓人家也在各自的地土、山场建庙,乞求神仙祈福。而修庙的地方多在这条河的两岸。就这样,河两边庙越建越多,距离近的三五里,距离远的十几里,一直沿河道向东南向西北两端延伸。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条河称谓‘百庙河’ ,也就是后来的事情了。”

踏勘队在实地察看了两天,风景区地图上标的如“孔雀泉” 、“飞身瀑” 、“牛头崖” 、“太虚山” 、“鱼山”等奇险的地方都去了,又在八峰山深处山回路转转悠得精疲力竭,众人到三岔口旅社休息了一宿,终于在第三天下午回到了青山县城。林青、崔建等竟标人他们却没有休息,而是更加紧锣密鼓的开始了竟标中的暗中较量。

崔建回到青山镇街住了一夜,一早起来就电话安排住在镇郊村里的他老爸,买头膘肥体大的犍牛请屠户给杀掉,将红润板结的腱子肉三十斤二十斤装好放到冰柜备用。

打完电话手机装进兜里,他就开了轿车去了三岔口。在踏勘队进山的第一天,他就让丈人白算盘为他在山里买头道春水木耳、香菇、毛尖茶,昨晚白算盘来电话说一切都办妥当,只等他去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