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51章 岭南土司(1 / 2)

加入书签

方梦华自交趾归来,初踏琼州码头时,一路香风与涛声相迎,却难掩她心头的沉重。

淮南既定,交趾已安,粤南国方兴未艾。但越过北部湾向西北一望,整个岭南地区,却依旧像一块纠结不开的麻绳,缠住了大明南进的步伐。

「这里……依然是我们真正的‘内陲边疆’。」李纲语气沉稳,手中摊开一张墨线崭新的舆图,「两广十八郡,山多平原少,平地有城,山中无制。各州县虽挂大明印信,然田不入册,民不纳税,吏不得行——这根本是与帝国共处的另一个体系。」

方梦华盯着地图看了半晌,指尖停在左右江交汇的地方:「黄氏、侬氏?」

「侬氏历代反叛,与百年前作乱的侬智高同宗,现世袭左江知州,兵多、山险、路绝。」李纲道,「而黄氏则控制右江流域,以鹿寨为中心,兼纳瑶人、僮人、侗人,名为土司,实为王国。」

「瑶区呢?」

「桂北诸盘姓瑶寨,视田如命,拒绝缴税、拒绝送子入学。两月前大明女学派女先生进山开课,被擒后剥衣披麻驱赶,还被嘲‘我等瑶峒女子岂学你中原娼妇花样经义’。」李纲声音中透着一丝无奈。

「他们知道大明要改革,知道自己守的不是风俗,而是特权。」方梦华低声道,「可惜这不是与外敌交兵,而是与整个体系角力。」

「连州、英德地界的畲人,与盘氏瑶寨交错,更不好办。若有兵进则山寨联手;若出兵不进,则中原官吏皆是入山即亡。」

方梦华起身,走至窗前。琼州港外白帆点点,南来北往的船上载着海盐、铜锡、丝绸与书简,那是大明文明的脉络。然而北望两广,群山密布如脊,似乎每一道山岭都横着一把刀,割断了律法的推进。

「若以北伐时的手段伐山开道,三年内可否平?」她问。

李纲摇头:「可平其寨,难服其心。且山民世居此地,若逼太急,必退入更深山地,或引发岭南多族联动叛变。」

方梦华默然半晌:「那么就需创造一条新的秩序通道。」

她转身凝望李纲,语气斩钉截铁:「设‘土改试点’,先由靠近汉人郡县的边缘山寨试行《田税法》《婚姻法》《教育法》,以庶民利益为杠杆,引破土司垄断;选送山民子弟入国子监设‘山学’,作为未来推广山地新政之中坚;凡愿遵律纳税者,封为新式‘山州令’;反者,待时而斩。」

李纲愕然:「此为分裂土司统治之策,恐将动摇百年羁縻根基!」

「本座不是要削弱土司的土地,而是要让土地之上有人可选、有人可诉、有人可学。此非分裂,而是代谢。」

她走到书案前,铺开诏纸,蘸笔而书,写下六字:《岭南山改条例》

这一刻,琼州风起云翻,碧海之南的群山,正在悄然迎接一场不亚于北伐、却更为深刻的内部革命。从此以后,大明之治不再止于河流、城郭与海港,而将进入那曾被视为「天高皇帝远」的土地心脏。

与此同时,这一日山雨连绵,夜风搅得丛林低鸣如兽啸,桂西南的南丹古道上,十数匹悄然潜行的骏马依次掠过山坞间的吊桥,终在一座断崖背后的山寨古楼停下。

这里,便是僮族莫氏土司的老寨「鸾山议堂」,祖祖辈辈皆在此议兵论地、操民使奴。今夜,除莫氏,连州盘姓、右江黄氏、左江侬氏、英德畲族与泷州俚人陈氏冯氏皆派嫡支或嫡系代表秘密赴会。

堂上无火,只以兽油灯笼照见每张黝黑阴鸷的脸庞。他们不是朝廷中的士大夫,不懂经邦纬国之策,却明白权柄二字的分量:一旦改革成真,他们不仅要交田、纳税、放奴,甚至自己的子孙后代都可能与山民平起平坐。

「大宋律虽不仁,至少认我等为‘羁縻之主’,可这新来的大明,竟然连这点遮羞布都不肯留给咱们!」英德畲酋长咬牙道,「女学先生闯进寨中教女娃读书识字,这不是要教她们将来反我们的天命吗?」

「不仅教女娃,还教他们唱那什么‘田有主、身为人’的怪词,说什么人人可为官、人人可上书国会,简直是妖言惑众!」右江黄氏的三老拍案怒斥,咳嗽两声,手指止不住颤抖,「让一群山民也来参政,还得了!」

莫氏土司端坐主位,身披银丝织就的豹皮大氅,眼神如霜,缓缓道:「老夫已调查过,此番方梦华那小女娃娃设立的是地方自选、自考、自举官员制度,这不是权力下放,这是权力去中原化,是要让山民学会自治。」

「可她从未下令杀我们,甚至没派兵进寨,是否说明她忌惮我们手中民心与山势?」泷州冯氏的老土司迟疑问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