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该如何写?(求订阅)(1 / 2)
随后,便看到礼部官员让二百五十名贡士依次排列好,带着拜见永乐大帝。
众人瞬间肃然生敬,收起脸上的笑意,小心翼翼的往前走了几步停下,参拜永乐大帝。
为何走了几步就停在殿外,皆因杨为先等人还不是正式官员,属于考生,所以不能进入殿内,只需要在奉天殿前的台阶空地上拜见。
然后有鸿胪寺官员带着众人,向永乐大帝行五拜三叩首。
这是参见大明皇帝必须要有的礼仪,来之前大家都学过了。
这礼仪也不复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先是四次拜手稽首行揖礼,最后一拜完直接跪地磕头三次,方才结束起身。
行礼结束后,鸿胪寺这边就安排人开始鸣放鞭炮,随后殿试正式开始。
然后众人井然有序的进入由光禄寺摆放好的考试桌,安排会试排名依次坐下。
随后,便有礼部官员带着策题走过来。
接着鸿胪寺官员再次让众人依次向永乐大帝行礼,再放鞭炮,方才仪式结束,开始做题。
杨为先接到试卷,看了一眼,默默地笑了下。
原来殿试考这样的题目,这跟自己想的不一样,还以为是让如何出谋划策。
考卷上写着:“帝王之治天下,必有要道。
昔之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唐虞之世治道彰明.........汉承秦,毙去周未远,可以复古,何故因仍其旧而不能变?
与唐因于,宋因五季,亦皆若是.........子诸生于经、史、时务讲之熟矣,凡有于治道,其详陈之毋隐。朕将亲览焉。”
洋洋洒洒,二三百字的文言文,不专心翻译下,还真不一定能理解啥意思。
就算是杨为先这帮寒窗苦读数十年之人,也不一定能领悟人家永乐大帝所想。
杨为先认真的阅读了二三遍,大概理解了永乐大帝出的这道题的想法。
这题翻译下,其实就是问:帝王治理天下,需要重要的政策。
从前历代王朝,如秦汉唐宋,都是如何治理的,有何不同,垂衣裳而天下治要如何完成。
上千年下来历朝历代所实施的政策,为何都在改变,如果沿袭旧制可以改变之前的覆灭嘛?
汝等熟读四书五经、时策政务之人,都用心好好的把心中所想告诉朕,不要隐藏,朕将亲自阅览。
看着这一句句求贤求策的话语,也倒符合永乐大帝本人。
毕竟推翻侄子上位,编写永乐大典、五征蒙元、下西洋,无不是想做出一番功绩,好让世人称赞其。
让明人知道他不比建文帝差,也更想让明太祖知道,其无愧大明。
可让杨为先想不明白的是,为何要这样提问呢?
为何不直接点此时朝廷所需要改变之策呢?
这样笼统的提问,难道不是另一种意思——至治之道,从汉唐宋三代法、制优劣来策论。
可这样,难道不是又让无数书生去称赞功德?
以仁治国,以礼安邦?
这样不贴近事实的题目,真能选出治国安邦之能臣吗?
杨为先在疑惑的时候,周边考生却不是这样所想。
而是纷纷热血沸腾,气血上涌,好大展拳脚,抒发内心情怀。
写着如何以文治国,仁义安邦,安民保靖,马放南山等。
很快,就有不少考生在草稿纸上书写“治国良策”,挥斥方遒,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写着一列又一列。
反观杨为先却没有急着动笔,而是在默默的沉思着,是要去歌颂其功德,以文、仁、义安邦治国,还是去一一剖析汉唐宋的制度问题。
经过后世无数人讲解的秦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制度优缺点,以及覆灭原因,写一篇文章很简单。
可要如何去写,这就很难了。
就算自己避开一些地方,去评判那些人物、事件、制度,可也是在跟一些人作对,甚至导致自己最终殿试名次很坏。
就在杨为先沉思中时,殿内的永乐大帝走了下来,和参加朝会二三十位朝中大臣,一边看着殿外考试情况,一边交谈起来。
“杨荣,汝爱徒是哪一位。”永乐大帝摸着胡须,微笑的好奇询问。
杨荣闻言,连忙转身,行礼回道:“回皇上,臣徒是外面东侧第二十一桌。”
永乐大帝朝其说的方向看去,看了看发现一人,微笑的点头称赞:“此子是年轻啊,长的如此仪表堂堂,甚好甚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