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奔赴下一段征程(1 / 2)
一晃又过去了几天,回乡休假的日子接近结束,距离上任曹县的日子还有半个月。
但杨为先不想休太久,还是早点赶去看一看情况,赶上麦收时节。
永乐十六年,四月十八,易出行。
这一日,一大早,老爷子、杨父、二叔等人在村口含泪不舍的送别着杨为先、杨云、张文三人。
杨为先和身旁三位佳人相拥而抱,说了一声“等我来娶你们”,便转身骑上了马,挥手告别众人,与杨云二人踏上了前往曹县的路。
曹县,亦或曹州,不管是后世还是如今的明朝,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
它位于华北平原“心脏位置”,北靠黄河,南靠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又可称南宋、贾鲁、明故道,是为了疏通黄河,经过多次改道,长年累月而形成。
南北两条大河穿过,形成了三角地带,如若河流不泛滥不干枯,曹县可配的上沃野千里,中原粮仓。
从四团村向西北走官道,三骑一路疾驰。
因为是在北京城授的官,所以对应的官服、大印等都直接领了,不需要再去山东布政司一趟。
一行人加紧赶时间,三百六十多里的路,第二日下午,大约申时便到了曹县城外。
到了这,杨为先没有急着入县城,而是在城外驿馆住下。
为何不直接入城,皆因老朱定下了规定,给官员们写了一份《到任须知》。
新官授职上任,到达城外二三十里地就要停下,派人去向城内的佐贰官、首领官、属官、三班六房、乡亲父老等告知本人已到。
城内的官员收到消息后,需要在三天内洒扫合祀神邸祠宇,备齐祭祀用的贡品。
在城外的新官,这三天需要老老实实待在驿馆内,进行斋戒、洁净自身,对天地祈福等工作。
到第四日清晨,城内官员、父老乡亲出城迎接,新官才可入城。
入了城,也不是就可以立马上任干活,新官还需要带着众人祭祀祈福,做完这些,才可正式接任,管理此地。
还没分配为知县之前,在后世看了无数古代历史剧的杨为先,也以为可以悄悄的溜进县城进行巡查,看看有没有人为非作歹,欺行霸市,或官员贪污受贿。
可当选择上任地方官后,吏部就下发了这一本当官宝典,再加上恩师、张泌等人传授讲解,才知道真要这么干纯粹就是嫌命长。
人家康麻子隐瞒身份,微服私访,那是身份摆在那,没人拿他怎么着。
要换成一个官员这样干,丢官都是轻的,严重的直接砍脑袋。
本来杨为先准备要进行微服私访,调查一番,探探民情,可拿到这份共三十一项的当官宝典,了解到上任流程后,便打消了念头,重新进行规划。
当时想下基层是杨为先自己的想法,但真安排了下来,内心还是非常慌,忐忑不安,真不知道要该如何做了。
毕竟前世今生第一次做官,体制内部的事完全没接触过,换了谁敢说心里不慌。
最后左思右想,没得办法,在北京城的时候跟恩师、张泌取取经,回乡的后和陈知县、刘老爷子等人讨教。
总结出一句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趁着别人不知道自己来之前,多多打探对方的情况,以及了解民情。
毕竟这可是孙武写的兵法,用了上千年肯定有道理。
所以上个月回乡路过曹县的时候,杨为先就安排了王福爷孙三人留了下来收集信息。
同时十天前也让杨东、杨猛二人悄悄溜进曹县,单独行动收集信息。
三队人马,只要还有一队藏到最后,胜利的就是杨为先。
就算被发现,也怕不得什么,让这些曹县官员知道杨为先在关注着他们,心里越慌,更容易让其露出马脚。
此时待在驿馆屋内的杨为先,正在认真看着杨东、杨猛二人送来的情报,边看边赞不绝口,三队人马整理收集的情报非常详细。
把曹县佐贰官、首领官、属官、三班六房等头头的人物信息,家庭情况全收集到。
↑返回顶部↑